当“生命契约型”课程重构教育生态,这场聚焦核心素养的研讨有何看点?
5月16日讯(通讯员 刘翠鸿)在“双新”背景下,在人口结构变化引发教育领域深度思考的当下,如何构建起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契约型课程体系,重塑教育生态,让高品质的课程成为赋能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5月15日上午,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讨暨第一师范高新二小办学成果展示活动在长沙高新区第二实验小学火热开展。此次活动由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湘江新区教育局共同主办,长沙市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高新二小承办。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蒋蓉,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军山,湖南湘江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云飞等领导、嘉宾一行及400余名来自长沙地区的教育同行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学校课程建设,探寻在人口减少等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新路径。
·看点一:名校引领,课程建设经验共享
从8个班级发展到目前36个班级,从308名学生发展到1689名学生,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呢?高新二小胡落新校长做了《从理念到芬芳:高品质课程建设的八年探索之旅——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校本实施与创新评价》的主题汇报,回顾并总结了学校快速发展的“秘笈”。
该校依托湖南一师及附属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范式阶梯”,通过跟岗结对、抱团研修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教师提升需求,成就教师团队发展,进而建构课程生长态势,点亮学生成长之路。这一探索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名校引领与自身课程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展示了在资源整合与教师培养方面如何推动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架。
·看点二:学科实践,特色课程构建示范
“构建十级进阶的古诗文素养阶梯,通过晨读暮诵、过级认证、文化展演等多元路径,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梯度培育。”高新二小语文教研组长文江红以语文全景阅读课程的构建实施为例,深入剖析了特色课程如何落地生根。
她从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实施方式到评价机制,全方位展示了语文全景阅读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老师们根据学情研究开展的“五张纸研究”微课题范式,指引教师们以真学发现问题,细学反思问题,深学解决问题。这一案例为其他学科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体现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通过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看点三:技术赋能,课程设计创新突破
“真正的课程创新不是做加法,而是重新定义教育方程式——数智是系数,教研是变量,而学生的可能性是无穷解。”清湘教育集团总校长、清湘小学党总支书记骆文辉就课程设计如何借助技术之翼实现跨越式发展分享了独到见解。
在人口减少背景下,教育资源分配和教学模式面临调整,技术为课程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骆文辉校长指出技术可以为课程带来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更精准的评价手段,为课程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展示了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看点四:跨科协同,综合素养培养策略
“一所小学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原动力是希望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六年努力,为学生解决一个问题:20年后可以立足于社会,无论他在哪里,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希望他幸福,生活美好,为世界创造价值。”青园教育集团总校长、青园小学党总支书记胡雪滢围绕《从点到面·五步协同 “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学校推进策略》展开分享。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下,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进而培养完整的生命个体,显得至关重要。她详细阐述了从拼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到全校教师;从目标,到工具,到评价,如何为课程提供从理念到课堂、到教学的转化脚手架。同时,她介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学校如何通过五步协同策略有效推进其实施,为其他学校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
·看点五:专业指导,课程建设“八有”“六平衡”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未来正在今天的课程里发芽。当一所学校能同时做到——用星空般的理想照亮课程,用工匠般的精度锻造工具,用极客般的精神拥抱技术,它的课程改革就不仅是方案,而是教育新生态的孵化器。这或许就是高新二小课程建设提供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永远在迭代的路上,但每一步都朝向学生要奔赴的星辰大海。”
长沙市教科院课程发展中心主任、课程建设教研员刘翠鸿对活动进行点评。她强调,将学校课程蓝图转化为施工图,需做到“八有”:课程体系有依据、课程规划有灵魂、课程结构有层次、课程建设有方向等。同时,要平衡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未来与根基、规范与创新、课程与活动、传统与技术、共性与个性这六对关系。这一专业指导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全面且具有操作性的框架,有助于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把握关键要素,实现课程的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
·看点六:理念升华,课程与生命体验融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应该关注生本、生活、生机、生长、生态这五个方面,好课程应该让孩子获得生命成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辛继湘作《让课程成为儿童的美好生命体验》专题报告。她指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课程应注重融通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等正是搭建这一桥梁的重要载体,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实现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升华了课程建设的意义,强调了课程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活动体现5个一:一个U-S(大学和小学)的教育共同体、一所合作办学的学校范本、一类学科教研共同体、一门国家课程、一种学习方式,旨在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关注课程建设的各个层面与核心要素,为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注入更深层的价值内涵。相信随着“五生”理念的落地,课程不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成为照亮学生成长路径的星火。此次活动既是政策实践的生动样本,也标志着湖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中小学联动构建更具温度与生命力的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