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详细内容

黄军山 袁苍松:“有风景的思政课”的学理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年11月第1周总第977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05 11:44:01 浏览次数: 【字体:

图片

摘要:“风景”与“思政”是辩证统一的,要求坚持思政为本、风景为用。“有风景的思政课”是具有思想高度、情感温度、实践深度和统觉广度的高质量思政课,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拓展学校思政资源,重塑区域教育形态。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需要让人进入风景、让风景走近人、促进人景互动,最终达成知信行合一,让人成为“风景”。

关键词:有风景的思政课;学理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长沙市创造性地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用有思政意味的风景赋能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风景的思政课”是一种文学表达、比喻手法,但它的提出与实践具备清晰的逻辑理路、丰富的内涵和丰厚的价值意蕴。

一、“有风景的思政课”的学理逻辑

1.风景与思政的关系辨析

思政为本,风景为用,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风景为思政服务,思政依托风景实施与提质。

思政为本,不思政非风景。思政是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从学科必备知识看,“有风景的思政课”引领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形成学科思想;从学科关键能力看,“有风景的思政课”培养能够从学科视角辨识判断、分析综合、反思评价等能力;从学科核心价值看,“有风景的思政课”培育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且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青年。

风景为用,无风景不思政。风景是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的重要载体。风景是指用以提升思想政治课感染力、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课程资源观念、课堂教学形式与实施路径。从资源层面看,风景不局限于自然风景、人文风景,是一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蕴含的美好品质的总和;从课堂教学形式看,风景是指通过情境创设、议题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让思政教育可亲、可近,确保学习者情感融入、知行合一;从实施路径看,风景是指将人与景的双向走进、风景与人交互性创生,从而生发的感性认同、理性认知、自觉行动,让学习者有追求美好的意愿。

2.“有风景的思政课”的本质特征

只有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本质特征,才能实现风景与思政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有风景的思政课”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注重思想高度。高质量思政课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有风景的思政课”要求思政教师把思政道理讲明白、讲透彻,特别要在学科大概念的指引下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和价值。例如,引导学生走进红色革命纪念馆时,能够联想到文化的功能、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参观现代化企业时,学生能够结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市场主体有活力的原因等。有思想风景之美的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学科思想认识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强化情感温度。高质量思政课要求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教育既是事与理的教育,又是追求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教育,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有风景的思政课”注重充分利用鲜活资源、红色基因、英雄人物、典型案例打造“可信、可亲、可学”的课堂,让山水人物成为有意义、有思想、有情感的风景,进而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愿意主动了解、学习、体悟风景。有价值风景之美的思政课可以为思政教育实施和增效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强化事理的感染力,真正培养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正确价值观念的时代新人。

三是凸显实践深度。高质量思政课要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活动型课程,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凸显实践性。实践性中包含着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两个层面意蕴。“有风景的思政课”致力于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突显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有风景的思政课”,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是突出统觉广度。高质量的思政课要求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思政课教师能够突出统觉性,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结合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等,对事物进行全面认知,以此拓展学生经验、培养学生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风景的思政”打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将文化资源、历史文物、自然景观等变成思政教育的“课本”,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风景,见山见水、见人见物。

二、“有风景的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1.创新教师的教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时代使命,而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品质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风景的思政课”在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明确角色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将的山水人物等作为教学资源,本质是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有风景的思政课”注重让风景有思想、有情感,倒逼教师采用情境式、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情景线、任务线、知识线串联课堂,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改进学生的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即要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还对学生的学提出新要求。“有风景的思政课”在转变学生角色定位和改进学习方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风景思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习的“主角”。“有风景的思政课”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精心设计的场域,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和思维,与教育资源互动,形成统觉化学习,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生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风景思政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是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有风景的思政课”通过深挖改造,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与有效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领悟思政课的精髓。

3.拓展资源的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可以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蓝图,研制课程实施方案(规划),形成富有学校特色、指向育人目标的“施工图”。“有风景的思政课”贯通场域、学科、学段,善用“大”资源,汇聚“大”合力,推动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一是贯通场域,提升思政资源广度。“有风景的思政课”将校外红色场馆、学校历史资源、典型校友人物、时代先锋等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予以主动接纳、有效开发、有机融入,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维度。二是贯通学科,增加课程资源厚度。“有风景的思政课”将历史、人文、自然科学中的“风景”引入思政课教学,拓展课程资源的学科维度。三是贯通学段,挖掘课程资源深度。“有风景的思政课”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创设复杂程度不同的情境,提出螺旋式上升任务,不仅仅关注当下,还着眼学生成长的全阶段。

4.重塑教育的形

现代教育形态下,学校离不开社区,社区也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再是独立的、自足的教育单元,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有风景的思政课”组织学校走出校门、走进社区,邀请社会人士走进课堂,这种“双向奔赴”的教育形态有利于用开放的理念和方式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一方面,让学生走进社区,在社区的广阔天地中观察社会的运行规律,与各行各业人士交流,了解他们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让有正能量的社会人士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成为思政教育的宝贵教学资源,形成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

三、“有风景的思政课”的实施路径

1.空间转换:让人进入风景

空间是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的重要手段。有风景的空间能够让学生真正进入风景,感受风景的魅力。可以与红色教育、风景名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常态化共建共育机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建立风景资源库,根据资源特点进行统筹分类,从人、事、物、地等维度选取主题内容,搭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内容;采取“双师制”授课方式,即学校思政、语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教师和纪念场馆讲解员、革命亲历者、知名企业家、道德模范等协同授课,校外讲师负责介绍历史故事、红色文物,让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学校老师组织讨论、对话和思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样的沉浸式课堂让学生见山见水见天地,实现历史与现实融汇、理论与实践融合。

2.课程建设:让风景走近人

课程是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有风景的课堂可以让风景走近每一位学生,提高育人效果。可以加强校史资源的收集,全面征集和整理与校史有关的实物、日记信件、图书报刊、影像资料,以展板、电子资源库、VR体验馆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校史文化内容;加强校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有机衔接,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伟大历程及辉煌成就,让学生体悟人民英雄的拳拳爱国心、深深报国志;强化校史与学科内容的对接,开发系列化校本课程,形成系列特色读本,用故事讲好道理,用校史讲好理论;活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校史新路径,采用“线上+线下”形式,运用VR、AR等技术,建构沉浸式校史育人新模式,让思政课程更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3.课堂转型:让人景互动

课堂是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可以让人景互动,达到以景育人的效果。时政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有风景的思政课”的独特性,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开展 “述、评、演、练”四位一体的时政教学。“述”即时政播报,要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自主选材进行播报;“评”即时政评论,可由学生合作完成,也可由教师作专题讲座、现场授课,还可以用微课方式呈现;“演”即“图说时政”演讲,要求立场正确、主题鲜明、论证有力、逻辑严密;“练”即时政演练,课堂教学精选时政题材,课后作业及命题善用时政情境材料。通过这种人景互动式的风景思政课,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心系家国,读好新时代之事、新时代之人、新时代之局,关注国家和民族、人类与世界的发展,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发展相联系。

4.知行转化:让人成为风景

培养知、思、信、行合一的时代新人是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的核心目标,风景思政最终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成为“风景”。从形式上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验类、服务类、宣讲类、调查类等实践活动,实现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从内容上看,可以开展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文化创新”“法治建设”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观察社会万象,用耳朵倾听人民心声,在火热生动的实践中读懂时代意蕴、关注时代发展。此外,可以组织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坚持任务驱动,打造知行合一的成长舞台,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显生气,涵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有风景的思政课”是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知识与思想情感相融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政课,对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有风景的思政课”,需要进一步锚定育人目标,开发“大思政”资源,建设“大思政”课程,打造“大思政”课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终审:教科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